来源:体育学院 日期:2025-07-21 作者:姚楠 浏览量:
编者按:贵州理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着力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本科教育教学成效,小理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的经验举措、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体育学院。
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其前身为体育教学部,于 2013 年 4 月正式成立。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学院始终致力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训练竞赛等核心工作的开展。2019 年,学院迎来重要发展里程碑 —— 经批准更名为 “体育学院”,并成功增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这一战略性举措不仅完善了学院的办学体系,更标志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进入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号召,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专业建设与科学发展
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学生科(团总支)以及场地与器械管理科等职能科室,教学组织结构完备。下设基础教研室、体质测试教研室、休闲体育教研室三个教研室,并建有体育训练与监控实验室,涵盖运动干预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中心、解剖生理实验室及技能训练中心,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在专业建设领域,学院积极开拓创新,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 “一专两特多能” 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专”聚焦健身健美这一关键领域,深度挖掘并强化其学科内涵,使其成为专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两特”则以击剑与滑翔伞为特色亮点,凭借其独特魅力与专业价值,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选择与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多能”旨在培养学生在多种运动项目上的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就业渠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学院从传统公共体育教学向专业化、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华丽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更为休闲体育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新鲜活力,有力推动了休闲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学院在校学生226人,专任教师29名,其中副教授8人,博士(含在读)3人,硕士22人。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现有“运动健将”4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2人、“双师型”教师8人,师资结构合理,保障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
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5项,包括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13项,逐步形成了“科研支撑教学创新、教学推动科研转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了学科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学院拥有省内一流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设施,室内场馆总面积达 18150 平方米,设有篮球馆、羽毛球馆、恒温游泳馆等 15 个专业场馆,室外运动场地包括 2 个国际标准 400 米塑胶田径场、26 片篮球场等,能充分满足教学、训练和赛事需求。依托优质的硬件设施,学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了 “基础课程 + 专业课程 + 实践课程” 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将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的育人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了 “一会两跑三球 N+” 的学校体育工作赛事体系,通过打造鲜活的体育文化、持续取得的体育竞技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和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体育工作主体责任,引导学生重视身体素质提升,推动体育教育与学院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此外,学院与实力强劲的体育俱乐部携手,搭建人才引入 “高速通道”,填补专业教学师资缺口,推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同时,深化体育工作管理改革,优化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构建了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体育教育共同体,打造多元化教师体育活动平台,组建足球、羽毛球等 11 个特色教师运动兴趣小组,通过师生同场竞技、交流互动,促进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与践行。同时,推动教师参与体育赛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专业裁判队伍,教师年均参与各类赛事服务工作达 110 余人次,既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树立了专业榜样。
在全过程育人实践中,学院将体育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依托休闲体育专业学生专业优势,组织其深入各招生学院,开展学生体质体能训练、体质测试及体育赛事组织等工作,作为实习实训课程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重要赛事的志愿服务和裁判工作,近三年累计参与学生超过 1000 人次,仅 2024 年,全省高校羽毛球、乒乓球赛事中,就有 73 名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累计执裁场次逾 1230 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在全方位育人格局中,学院发挥体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依托团队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竞技体育锤炼学生的拼搏精神和抗压能力。引入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24 年共有 80 余名学生考取裁判员、教练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育人成果与社会服务
学院在竞技体育领域成绩斐然,培养的运动员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2022 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举办单项体育赛事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3 项等;2023 年,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 23 余项 80 人次,在第 26 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勇夺男子佩剑甲组团体赛冠军等多项荣誉;2024 年,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 20 余项,男子排球在贵州省体教融合青少年排球系列赛(高校组)中夺冠,蹴球项目荣获全国冠军,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
第二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子佩剑甲组团体赛冠军
2024年贵州省体教融合青少年排球(高校组)男子甲组(非体育专业组)冠军
在阳光体育推广方面,学院创新实施 “双考核” 机制,将体育活动参与率和体质测试成绩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体系。2024 年共选拔 117 名学生担任运动指导员,策划组织 75 场体育活动,累计带动 28000 余人次参与锻炼。培育足球、击剑、搏击等 20 个专业体育社团,年均举办校级体育赛事 80 余场,参与学生达 11000 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院积极承办省级智力运动、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校园体操等高水平赛事,如承办 2023 年全省校园体操教练员培训班、2023 年贵州省第四届校园体操大赛等,为师生搭建实践平台,同时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在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和第 4 届亚残运会中,学院教师担任技术官员,展现了专业实力。在贵州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院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为民族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审:姚楠
二审:巫敏
三审: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