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5-09-17 作者: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9月17日《贵州日报》刊发党委书记肖建宗理论文章《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全文如下:
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肖建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地方工科院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重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瞄准产业变革前沿,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应主动回应产业需求变化,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贵州为例,围绕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布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学科领域,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学科体系。通过新增智能采矿、新能源材料等新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二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工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实施融合创新项目,在“人工智能+制造”“大数据+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这种融合不仅催生了新的学科方向,更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深化“组团式”帮扶,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与东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立“组团式”帮扶关系,西部地区工科院校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全方位支持。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理念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实现“造血”功能的根本性提升,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应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浅层次互动,探索“共建管理团队、共同科技攻关、共建导师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的深度融合模式。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组织,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攻坚克难,培养的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四能”育人体系。面对新技术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要构建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四能”培养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真实场景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团队合作锻炼协同能力,科研训练激发创新能力。以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技术迭代和产业变革,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程+项目+竞赛+孵化”的递进式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平台,实施“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轮驱动,加快涌现一批优秀创新创业成果。
贵州理工学院中国足球彩票:老师向学生介绍井下定向钻机及定向钻孔方法
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突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瞄准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以贵州为例,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应围绕磷石膏、赤泥、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处置难题,研发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变废为宝;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集中攻克固态锂电池生产等关键技术,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发智能化改造成套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创新转化机制,加速成果产业化。应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力”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兼职创新、在职创业,让中国足球彩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三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展现社会担当。应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数字化建设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探索高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