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1-05 浏览量:
胡文生,男,1969年9月生,博士,副教授,贵州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可靠性、可维护性。
我是一个湖南人,有人说湖南人的特点是:质朴,务实而不务虚;倔强,又谓“霸蛮”,头撞南墙而不回;傲岸,不拘细行琐德;吃苦耐劳,如同骡子负重行远;坚韧执著,屡败屡战,不胜不归,打脱牙齿和血吞;刚健,勇于任事,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自信,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当仁不让;好学,虽武将亦能折节读书,求知欲旺盛;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锄强扶弱;特立独行,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坚强不磨的志节,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怕死,不要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最无退路时舍身忘死。
也有人说湖南人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我虽然是湖南人但我不是伟人,我改变不了历史,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进贵州理工学院之前,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我----霸蛮。199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郴州一个铀矿子弟学校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单位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改制并不成功,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关乎我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于是我决定考研,报考了当时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专业对我来说非常陌生,为此我2001年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专升本。在长沙读书的两年,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03年考入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师从李祥教授,导师严谨求实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至少在2005年毕业实习的时候,我能有幸进入北京一家IT企业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2006年硕士毕业,我进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在工作中我越来越感到提升专业知识的必要性,于是决定报考博士研究生。当时,在报考哪所学校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曾经把湖南大学所需的参考书全部买齐,但在综合考虑家人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就近报考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备考的过程是艰辛的,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1个小时的英语,6:30乘车出发去学校上班,常常因为堵车,晚上到家已是8点以后,把第二天的教学准备工作做完之后,继续复习专业知识直到深夜。一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丰收的喜悦,2009年,我以第三名(当年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报考20人,录取7人)的成绩考取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研究生。博士4年可以说是炼狱的4年,尤其是撰写博士论文的第四年让我此生难忘。那段日子揪心与喜悦相交织,每天凌晨两三点都无法入睡,想到什么就爬起来写一段,直到筋疲力尽才睡一会儿。我曾无数次想,这样的日子再延长一年,我会不会得抑郁症呢?难说,还好我并没有得抑郁症。2013年毕业了,同年7月我加入贵州理工学院这个大家庭,并有幸走上了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岗位,分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与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克服各种困难,一起谋划新专业的申报、学科点的布局、科研项目的立项等等,虽然繁忙,但很充实。当“网络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的时候,当学校交办的各项教学、科研任务按时完成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辛苦打拼是值得的。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但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虽然由于世事难料,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知天命的年龄,依然在挑战自我,理工精神是推动我前行的主要动力。
〖责任编辑:巫敏 主编:詹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