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6 浏览量:
7月16日,《贵州日报》刊发贵州理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少波理论文章《深化东西部高校协作》,全文如下:
深化东西部高校协作
李少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性提出推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学科建设,推动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贵州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亟须通过深化东西部高校协作,破解理工科学科建设瓶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共建新机制。学科建设必须紧扣产业需求,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按照“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原则,聚焦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和“3533”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精准布局理工科学科建设。在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领域,东西部高校应共同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建立产业需求清单与学科建设动态对接机制,定期梳理形成技术攻关路线图。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式,推动学科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同时,要创新学科评价体系,既要对接国际标准,又要体现地方特色。
创新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索建立“东部研发、贵州转化、市场驱动”的协作模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机制,明确帮扶双方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权责关系。推广“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围绕贵州产业技术需求发布榜单,吸引东部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定向攻关。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对在黔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支持东部高校在贵州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搭建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实施人才“带土移植”与“嫁接培育”双轮驱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带土移植”要注重团队式引进,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将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研究基础、学术资源、创新网络整体引入贵州。“嫁接培育”要强化本土人才成长,通过师徒结对、联合培养、协同攻关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扎根贵州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对东部高校专家来黔工作给予“候鸟式”聘用、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参与帮扶的专家在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配套,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统筹协调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明确“组团式”的帮扶目标、权责分工、资金保障等核心要素。在省级层面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对接需求、协调资源、督促落实。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争取财政专项支持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学科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帮扶成效纳入高校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加强政策协同,整合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政策资源,形成支持“组团式”帮扶的政策合力。
打造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产教融合是提升理工科学科建设质量的必由之路。要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市场驱动”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东西部高校与贵州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高校教学科研。围绕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重点产业,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贵州在算力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东部高校来黔建设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