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3日,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规梦想编织队”在杨秀艳老师指导下,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深入云岩区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以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7月17日的动员大会上,杨老师深情寄语:希望全体成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深切嘱托,把课堂搬到红色基地,用脚步丈量信仰温度,用青春担当续写复兴篇章。
7月18日,“建规梦想编织队”实地踏访贵阳市云岩区民生路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进行参观及开展游客访谈活动。参观至尾声,长安大学“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实践团抵达,两校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与思想感悟,深化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解,凝聚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的共识,使红色文化认识更加立体深刻。
7月19日,团队前往林青就义处学习。通过采访冷少农后辈冷启中,了解到了林青与冷少农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通过实地探访与口述史采集,青年学子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7月20日,团队来到了贵阳抗日战争纪念碑。怀着敬畏、感恩之心,进行了参观、志愿打扫与缅怀活动。手触石碑那一刻,我们深切感受到,纪念碑不是句点,而是接力棒。
7月21日,团队登上黔灵山,钻进不足十步深的麒麟洞,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坚韧意志在此刻是那么的深刻!洞外是黔灵湖的清风,洞内是将军未冷的热血。我们恍然,当年石壁与铁锁尚困不住思考与担当,今日的“内卷”、“躺平”只是成长的杂音——真正设限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停止思考的头脑。
7月22日,团队前往贵州省图书馆,结合“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纸质档案的泛黄与数字文献的高清,在指尖交错,让我们真切感到:历史不是陈列,而是一条可以实时连线的“超链接”。
7月23日,活动迎来了尾声。团队展开了线上总结会议,杨秀艳老师总结道,学习红色文化,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信仰握手、与未来立约;学习红色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带着过去的力量,跑向更远的未来。团队成员要继续接力,让红色基因从“听得到”变为“带得走、用得上、传得开”,确保复兴火炬代代高擎。
通过此次红色文化溯源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更是新时代青年奋斗的动力源泉。未来,“建规梦想编织队”将继续接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 | 建规梦想编织队 盛嘉娴
图 | 贵州理工学院建规梦想编织队
审校 | 杨秀艳
编审 | 周红韵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