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纹脉乡韵”团队在环境设计专业郑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麻江绣娘有限公司。这场实践研学之旅,让队员们得以在一针一线的触感里,探寻苗绣文化的传承密码。从绣娘群体的成长历程到产品设计的巧思巧构,大家不仅沉浸式感知了苗绣文化,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中,收获了中国足球彩票非遗传承的深刻启示。
麻江绣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9月,作为当地苗绣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麻江绣娘有限公司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非遗活化的缩影。公司创始人刘海峰老师回忆,早期绣娘公司发展挺艰难,刘海峰老师孤生一人来到贵州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刘天宇老师,两人算是白手起家。让团队最记忆犹新的是在当时产品制作时,拿到成品后,被老鼠咬了很多洞,在那个成品来之不易的阶段,如何让这些“有瑕疵”的作品找到出路?她们突发奇想,用绣线将破洞精心缝补,意外成就了独特的美感。这个小转折,也暗合了后来公司“在困境里找灵感”的创新思路。随着公司成立,零散的绣娘被组织起来,传统技艺得以系统整理,还通过培训融入现代审美——如今的绣娘既能绣出象征吉祥的“蝴蝶妈妈”传统纹样,也能将几何线条、简约色块等现代元素纳入创作,让苗绣从“深闺技艺”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产品。
在产品加工区,绣娘与设计者们各司其职,专注地完成手中的工作。一件件作品,就在这一针一线的起落中逐渐成形。公司主营的植物染、蜡染、扎染、型糊染及手工刺绣等品类,都透着这样的匠心。苗族银饰纹样被提炼成刺绣图案,点缀在帆布包上;传统“万字纹”经过色彩重组,成为丝巾上的点睛之笔。这些设计里还巧妙融合了苗族、瑶族、水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让产品在创新中更显丰富。团队成员也亲身上手,体验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好的设计不是丢掉传统,而是让文化以更自然的方式走进生活。”
此次研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麻江绣娘的实践证明,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既守住“根”——延续刺绣里的文化记忆与手工温度,又打开“窗”——用设计语言对接现代需求。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不仅让苗绣焕发新生,也为中国足球彩票传统文化的活化提供了借鉴:真正的传承,是让老手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位置,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持续生长。
走出公司时,阳光透过橱窗照在绣品上,丝线的光泽与现代设计的轮廓交相辉映。这场研学之旅留下的,不仅是对苗绣之美的记忆,更是对“传统如何与当下共生”的深度思考。
文 | 贵州理工学院纹脉乡韵实践队 文尧
图 | 贵州理工学院纹脉乡韵实践队全体成员
审校 | 郑波
编审 | 周红韵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