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水族古建,留住乡愁记忆”,这句响亮的口号伴随着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苗疆走廊水族民居调研团队” 的脚步,回荡在三都县九阡镇石板村的山水间。2025年7 月 28 日至 8 月 3 日,在王东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一行赴三都县石板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用专业学识守护水族建筑文化遗产。
石板村航拍图
贵州省三都县九阡镇石板村作为水族聚居的典型传统村落,保留着大量具有水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堪称干栏建筑的“活化石”,这些建筑不仅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场所,更是水族历史文化、营造技艺的鲜活载体。此次实践活动以水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核心,团队带着专业使命深入村落每一个角落。
实践期间,队员们化身 “建筑侦探”,手持全站仪、水准仪等专业测量工具,在王东老师的带领下对村内典型民居进行全方位精准测绘。烈日下,队员们穿梭在古民居间,测量数据、绘制草图,不放过任何一处结构细节。通过细致绘制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系统解析了水族民居 “干栏式” 结构、穿斗式构架、吊脚楼设计等独特布局特色,为研究其抗震防潮、通风采光等适应山地环境的营造智慧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这些老房子的柱子都是卯榫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几百年都坚固如初。” 在与82岁的水族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韦大爷的深度访谈中,团队挖掘出诸多珍贵信息。队员们分组走访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通过拉家常、话传统的方式,详细记录民居建筑的历史渊源、家族故事以及营造技艺的传承脉络。访谈中,团队重点关注到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导致技艺断层、传统建材稀缺等传承困境,为后续提出保护建议奠定基础。
为全方位留存文化记忆,团队还组建了 “影像记录组”,用镜头定格水族民居的梁枋柱网、雕花窗棂,用文字记录门楣题字、族谱碑刻的文化内涵。从民居外观的青瓦木楼到室内的火塘布局,从墙角的石雕装饰到周边的溪流古树,都被纳入系统记录范畴。队员们还特意收集了村落中的古碑刻、老族谱等文献资料,丰富了调研的文化维度。
“每一栋老房子都有故事,每一项技艺都值得传承。” 王东教授在实践总结会上强调。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朝夕相处,团队不仅获取了专业数据,更深刻感受到水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实践后期,团队将对收集的测绘数据、访谈记录、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计划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为水族民居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专业参考。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既是贵州理工学院学子将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文化保护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一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通过精准测绘与深度挖掘,团队为石板村的水族民居建立起 “文化档案”,让乡愁里的建筑记忆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文字I唐登华
图片I苗疆走廊水族民居调研团队成员
审校 | 周红韵
编审 | 章丽娥
【关闭当前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