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师者匠心| 第1期 陈燕秀 匠心如炬,照亮求知路
陈燕秀,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全国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理事,主持建设“电路原理”课程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模拟电子技术1”课程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带领团队申报并获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站在讲台上的这些年,陈燕秀常问自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的传递,还是育人过程对学生生命的点燃?答案或许藏在每一堂课的互动里,每一次深夜备课的灯光中,更藏在能看得到的学生眼中的光芒里。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电子电路教师,她始终相信:匠心不仅在于雕琢技艺,更在于用热爱与责任守护每一颗求知的心。
深耕课堂:在细节中打磨教育的“温度”
有人问陈燕秀:“教了这么多年书,课堂总能充满激情的秘诀是什么?”她说,秘诀藏在对每一节课的“较真”里。每堂课后,她会在脑海中复盘:哪些知识点学生听懂了?哪些环节让他们困惑?哪些互动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学生真正关注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种习惯始于初登讲台时的忐忑,却逐渐成为她的职业本能,继而帮助她在教学中能敏锐地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捕捉到学生的真实需求, 她说:教育不是单向灌输知识的动作或过程,而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双向点燃火焰的艺术。
02
破局创新:在挑战中探索教育的“新可能”
2014年,慕课(MOOC)浪潮席卷而来。有人质疑:“传统课堂会被取代吗?”陈燕秀却看到了机遇:技术不是对手,而是赋能教育的利器。那时,她主动对接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慕课资源,将线上预习、线下研讨的模式引入课堂。改革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学生抱怨:“清华的视频太难了,根本看不懂!”她便设计“过程化 ”导学任务,用填空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内容讲解时的关键信息,用简答题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于付出中成长,于成长中收获。
有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沉默寡言,她便化身“引导者”,用提问唤醒他们的思维火花。通过引入信息化工具,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渐渐地,让课堂上中国足球彩票回响着学生的声音,让他们中国足球彩票感受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优秀,自我的成长——原来,当提供舞台、提供碰撞时,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学生可以如此鲜活!
如今,这套模式已惠及全国百余所高校的学生。但对陈燕秀而言,最大的成就感不在奖项与荣誉,而在于学生们的成长:当高考物理成绩为个位数的学生说他在电路课程学习中重新找回自信,当学生告诉陈燕秀他从一上课就想睡觉到整堂课精神抖擞时,她再次感受教育的价值:教书育人!,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03
薪火相传:让匠心成为教育者的集体信仰
这些年,陈燕秀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在于个人的孤勇,而在于一群人的共同奔赴。为此,她将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无偿分享给同行,主编《电路原理导学》教材助力翻转课堂实践,通过各种培训让中国足球彩票教师少走弯路。带领团队将凝练课程教学改革录制慕课视频,上线“学堂在线”,让东西部的学生跨越山海共享优质资源;和教学团队老师一起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学等系列电学基础课开展教学改革,电路原理、电工学3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2门课程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硕果累累,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理事。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但她知道,只要还有一位学生因教育改变命运,这份匠心便永远值得传承。
文字:陈燕秀
图片:陈燕秀
排版:毛开慧 管鸿荣
责编:黄雨晴
一审:顾英
二审:程星晶
三审:孟兰
上一条:审核评估|一站式社区|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2025届 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圆满落幕 下一条:学风引领|欢迎报考∣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2025年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