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5-11-05 作者:巫敏 浏览量:
她是首届化工专业的“老学生”
如今是母校讲台上的“新老师”
从台下仰望着求知
到台上俯身去传授
她用十几年时光
书写了一场与化工、与母校的温暖“双向奔赴”
站在贵州理工学院的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陈美丽时常有种时空交错之感——十二年前,她也曾是这些座位中的一员,怀揣着对化工世界的懵懂好奇与无限憧憬,在这片校园里,贪婪地汲取知识的甘泉。

本科岁月:理工筑基,梦启化工
在贵州理工学院化工学院的四年,是陈美丽学术生涯的启蒙时期,更是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那些在实验室里与试剂、仪器为伴的日夜,多少次为了一个数据反复调试;那些为课程设计绞尽脑汁的深夜,脑海里盘旋的公式与原理;那些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耐心细致的指导,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在陈美丽心中深深埋下了热爱化工的种子。“最难忘大三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整整两周天天泡在实验室和教室,眼睛都熬红了。”陈美丽笑着说,最终获得老师的认可,那种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设计的成就感,现在想起来还挺激动。也正是这段日子,让陈美丽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要在化工领域深耕不辍,探索中国足球彩票可能。
求学之路:黔中积淀,津门拓界
得益于本科阶段的扎实训练,陈美丽顺利考入贵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硕士期间,陈美丽一头扎进更专深的科研领域,实验室也成了她的“第二个家”。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到操作精密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先后发表的多篇SCI学术论文,获得的两项发明专利授权,不仅是对科研能力的最好锤炼,更是对这份坚持的最好回馈。
而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涯,则为陈美丽打开了更广阔的学术天地大门。作为化工领域的顶尖学府,天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研究方向、多元的交流平台,让陈美丽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眺望。在天大,陈美丽接受了更严格的学术训练,让她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既要扎根专业深耕细作,更要跳出学科壁垒,具备跨界思维与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

回归初心:身份更迭,深情不变
完成博士学业后,面对企业、科研院所的橄榄枝,陈美丽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召唤——回到培育她的土地,回到给予她启蒙的校园。
问到陈美丽为啥回来,她说一半是“念旧”,一半是“想做点事”。“贵州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本土人才的支撑,而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能用自己所学反哺母校、赋能家乡,便是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比啥都有意义。”
“第一次备课时紧张的手心冒汗,虽然对专业知识了然于心,但如何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的内容,确实是个挑战。”她反复推敲教学方案,将科研案例融入课堂,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反复琢磨。她整理自己求学路上的笔记、错题,把走过的弯路、积累的经验都变成教学的“活教材”。
首次站上讲台的那一刻,看着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所有的紧张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满心的激动。课堂上,陈美丽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分享在贵州大学如何突破科研瓶颈,讲述在天津大学学到的创新思维方法,用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位学生,从贵州理工走出去的学子,同样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从端坐课堂的学生,到站在讲台的教师,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化工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母校这片土地的深沉眷念。“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把这份情感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在三尺讲台上播种希望,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陪伴中国足球彩票理工学子逐梦远航。”陈美丽深情说到。

给学弟学妹的 “掏心窝话”: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请珍惜在理工校园的每一寸时光,课堂上的每一次专注、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探索、图书馆里的每一次沉浸,都是在为你们的未来铺路。不必畏惧前路的挑战,贵州的山水赋予我们坚韧的品格,母校的培养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勇敢追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你们终将穿越风雨,抵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一审:江旭
二审:巫敏
三审:李朋